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16年7月1日)
习近平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回顾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表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充满信心朝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胜利前进。
同志们、朋友们!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但是,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
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奋起抗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了一场场气壮山河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诗。
1921年,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在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
这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这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这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先进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中国人民就无法打败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动派,中华民族就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我们的国家就无法团结统一、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繁荣富强。
历史告诉我们,95年来,中国走过的历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
历史还告诉我们,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同志们、朋友们!
95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同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的结果。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挑战,使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在这个庄严而光荣的时刻,我们深切怀念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巩固、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深切怀念为建立、捍卫、建设新中国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深切怀念近代以来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顽强奋斗的所有仁人志士。他们为祖国和民族建立的丰功伟绩永垂史册!他们的崇高精神永远铭记在亿万人民心中!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在这里,我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向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民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致以诚挚的问候!向一切同中国人民友好相处,关心和支持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各国人民和朋友,致以衷心的谢意!
95年来,一代又一代优秀中国共产党人,为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生动展示了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高尚情操。这次受到表彰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就是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我代表党中央,向这次受到表彰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志们、朋友们!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就告诫全党,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使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
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使我们党得以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同时,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只有几十年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
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
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95年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些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生动表达了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的坚贞。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我们一定要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我们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全党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保持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我们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提升党性修养、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的精神营养,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
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邓小平同志曾经语重心长地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我们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不能有丝毫动摇。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
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就是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进而到本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为实现这一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并积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相互促进、统筹联动,要协调贯彻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我们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
面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世界科技发展酝酿新突破的发展格局,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加快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机制和环境,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改革往往都是从易到难。我们的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敢于涉深水区、啃硬骨头。我们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推进改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关键在于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弘扬宪法精神,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我们要毫不动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形成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党和人民事业要不断发展,就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们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强同各国的友好往来,同各国人民一道,不断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
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早就作出的庄严承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走过来,深知和平的珍贵、发展的价值,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共同朝着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中国主张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愿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中国坚定不移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在“一带一路”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
中国人民深知,中国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愿意以自己的发展为国际发展作出贡献。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中国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中国不觊觎他国权益,不嫉妒他国发展,但决不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中国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中国共产党将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各地区政党和政治组织发展交流合作,促进国家关系发展。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我们党作为一个有8800多万名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的党,作为一个在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党的建设关系重大、牵动全局。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是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
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治国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管党治党,必须严字当头,把严的要求贯彻全过程,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我们要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全党同志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实践证明,只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党风建设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己不正,焉能正人。”我们要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抓起,从高级干部抓起,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抓常、抓细、抓长,使党的作风全面好起来,确保党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反腐倡廉、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保持高尚精神追求,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永葆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我们要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让腐败分子在党内没有任何藏身之地!
伟大的斗争,宏伟的事业,需要高素质干部。我们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坚决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精心培养起来、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
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坚守“三严三实”,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实践锻炼,使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努力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
同志们、朋友们!
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我们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牢牢把握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全面实施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努力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中国奉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不会动辄以武力相威胁,也不会动不动到别人家门口炫耀武力。到处炫耀武力不是有力量的表现,也吓唬不了谁。要深入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一国两制”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具有强大生命力。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对“一国两制”的信心和决心都绝不会动摇。我们将全面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履行职责,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促进和谐。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也是通向和平统一的光明大道。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对任何人、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进行的分裂国家活动,13亿多中国人民、整个中华民族都决不会答应!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民族强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乱,是同胞共同之祸。两岸双方应该胸怀民族整体利益,携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打拼。
同志们、朋友们!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说过,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95年来,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凝聚着青年的热情和奉献。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全国广大青年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坚定不移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同志们、朋友们!
95年前,中国人民对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渴望是多么强烈,但前途又是多么渺茫。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1949年3月23日上午,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时,毛泽东同志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60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今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重要法宝
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5年,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不断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95年。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一大显著特征和突出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一、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我们党开辟出民族复兴灿烂前景
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面对中国特殊国情,使中华民族从沉沦走向复兴应当走什么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也不可能给出现成答案,完全靠我们党自己来摸索。我们党通过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产生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功地走出了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开辟出民族复兴光辉灿烂的远大前景。
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带来光明和希望。但是,当时的中国不像欧洲那样处于资本主义社会,与十月革命前夕处在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环节的俄国也有很大区别。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极其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革命道路,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新课题。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经验不足,思想理论准备不足,对中国社会的性质特点,对中国革命的固有规律认识不够,党内流行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将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致使中国革命在起步阶段即遭受严重挫折。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辛探索与实践,科学认识中国国情,正确揭示中国革命客观规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创立毛泽东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给中国革命指出一条新路: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先进行以中国工人阶级政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农村创建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然后不间断地转入社会主义革命。经过28年浴血奋战,党带领人民终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必要条件。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实际,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一穷二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同样是一个崭新课题。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转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我们党积极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虽然在探索过程中走了弯路,包括经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严重曲折,但仍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也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这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在理论创新指导下推进实践创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路。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集中全党智慧,相继创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砥砺前行,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我们党永葆活力
坚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其实质就是必须做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能丢,如果丢了就会丧失根本,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同时,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是僵化的教条。这就提出了以何种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一种是从本本出发,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说过的话来“裁剪”中国的实际;一种是从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前者是教条主义态度,会使马克思主义失去活力,使我们的指导思想产生偏差,进而使我们党失去活力;后者是科学态度,不是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而是理论联系实际,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又通过理论创新来解决现实紧迫问题,推动实践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精华,进而赋予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赋予我们党无限活力。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党的七大将理论联系实际列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并把“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写入党章,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将实事求是概括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邓小平同志常说自己是“实事求是派”,他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邓小平文选》第1版第3卷第382页)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强调:“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即“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七一”讲话中指出:“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推进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强调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纵观我们党的历史,我们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根据新的实践推出新的理论,为我们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
坚持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相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时受到各种干扰,有人鼓噪“普世价值”、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言论;有人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否定和质疑改革开放。我们党坚定地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排除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的自身建设的首位,面对从未遇到过的一个个艰巨课题,不断在实践基础上奋力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同时,我们党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努力做到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又努力从实践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并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将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通过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党更好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有效抵御错误思潮的干扰和影响,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义无反顾地把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在这个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充满生机活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所有这些都得益于始终坚持在实践创新基础上从不间断的推进理论创新。
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始终重视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力量,因而也是理论创新的主体力量。毛泽东同志在谈到反对教条主义,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时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员工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790页)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绝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0页)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员工,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95年来,我们党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故而拥有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充满创新的力量。正是在人民群众的创新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才使我们党充满创新的生机和力量。
始终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旨归。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中国梦时明确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95年来,我们党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之中,在推进理论创新时始终重视契合人民意愿、顺应人民期盼,始终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充分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因为我们党能够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拥有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造就源源不断的理论创新的动力,构成实现中国梦的牢固政治基础,从而永葆创造性的青春与活力。
努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是新形势下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为深入学习贯彻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本刊特编发以下四篇文章。
伟大的实践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经理 张 江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切实担负起历史使命和时代重责。
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这是深刻总结人类文明进步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历史进程得出的正确结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人类文明波澜壮阔的前进道路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他们的思想成果,总是充当着时代变化的风向标和历史演进的先驱者。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引领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伟大复兴,哲学社会科学始终起到了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的作用,推动着伟大的实践,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深刻把握这一时代潮流和历史机遇,努力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光荣使命,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时代契机。
新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面对”、五个“迫切需要”,深入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新形势,突出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突出强调了实践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的新要求。当前,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为频繁,全面从严治党进入重要阶段,新形势和新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把握能力和新的思想格局。巩固共同思想基础、贯彻新发展理念、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加强党的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时代课题,都亟需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思想支持、学理支撑和科学方法,需要研究和总结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入透彻的理论阐释,认真研究治国理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破解改革发展的新课题。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出创新的理论,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丰富的实践。需要直面矛盾和问题,用积极的行动去关注回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形成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和对策建议,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我们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增强责任担当,不畏艰辛,积极探索,更好地满足实践的要求和人民的期待,创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辉煌。
切实解决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伟大的实践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但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实际情况与实践需要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深刻把握实践和时代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问题的清醒认识和精准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总的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发展战略、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学术原创能力、科学训练培养教育体系、学术评价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人才队伍总体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当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有的逃避现实、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有的剽窃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数据,等等。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适应实践的需要,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只有正确面对这些问题,才能更进一步增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才能有更强大的动力和更为坚定的意志。它激励我们加倍努力,不断在解决这些突出问题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在历史和时代、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进程中大有作为。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秘书长 韩庆祥
发展的实践需要理论的发展,创新的实践催生理论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现这一伟大目标,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有着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有着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就在于它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就在于它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就在于它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维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不仅来源于它的科学性,而且来源于它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4卷第664页)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必须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经验。回望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时代特征和群众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成果,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表明,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态度。教条主义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这是毛泽东所说的“幼稚者的蒙昧”,事实上割断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实际的联系,最终会把我们党引向歧途。实用主义则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什么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完全不顾马克思、恩格斯原话的本义,这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正确的态度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去射中国革命之的”(《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20页),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这也就是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自觉自信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讲话精神指导新的伟大实践,以新的伟大实践丰富我们对讲话精神的理解,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升华马克思主义,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篇章。我们坚信,只要坚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一定能够使马克思主义彰显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感染力,就一定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下,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 颜晓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才能够确立哲学社会科学的正确方向,保持思想理论学术的生命源泉,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感召力。
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被历史和现实证明了的科学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只有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虚无主义谬论。在对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问题上,绝大部分同志认识是清醒的、态度是坚定的。同时,也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直接影响和决定研究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统一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服务人民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把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人民共享发展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进人民福祉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哲学社会科学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有重点学科和非重点学科,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就是要在学科设置、课题分布、资源配置等方面,把与国家发展命脉密切相关、关乎国计民生大事的学科作为主干学科,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人民主体地位的课题作为重大课题,在统筹兼顾、合理分配的前提下把研究资源向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重大现实问题倾斜。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推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问题从哪里来?从实践中来、从群众中来、从人民的利益愿望中来。站在人民立场上提出并回应新问题、大问题、真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生长点、创新源。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增长、权利保障、全面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作为我国发展和党执政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握群众脉搏、回应人民心声,就能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新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等严峻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收入差距较大,消除贫困任务艰巨,等等。这些发展难题同时也是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怎样看待、怎样解决,迫切需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担当起推进理论创新的责任,把保障人民权益作为研究动力,通过破解发展难题、提供发展路径回应人民群众所需所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哲学社会科学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为社会变革、文明进步提供思想先导、知识准备、价值塑造、精神激励。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依靠13亿多中国人民的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依靠全体人民理想信念的坚定、道德水准的提升、能力素质的增强。为中国梦培育社会主体、激发人民力量,是哲学社会科学以人民为中心研究导向的历史使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需要比较数量、评估质量、参照惯例、制定标准,这是促进发展的必要手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同时也确立了一个更高的评价标准,这就是把人民利益作为评判理论学说、思想观点的根本标准,使人民成为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标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不能只是自我欣赏、圈子欣赏,而是要在更大范围内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
当然,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有学术追求、学术品位、学术标准,这是立身之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不是说可以不讲学术、不要学术,而应该像马克思创作《资本论》那样,既写出了政治经济学的旷世之作,又写出了工人阶级的“圣经”,实现了学术标准与人民标准的统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我们要以奋进的精神状态、严谨的治学态度、严格的质量标准、丰硕的理论成果,服务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服务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不负时代、不辱使命。
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沈壮海
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我们党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一贯要求,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长期以来的不懈追求。一种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形成并彰显出自己特色、风格和气派,需要实践的滋养锤炼、历史的淘洗筛验、学术共同体的接续努力,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现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走过百年艰辛历程、历经几代学人探索开拓、与我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一路同行,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起点,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彰显自己的特色、风格和气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就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确立了引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行动纲领。
坚持立足中国这个根本要求。任何学术的特色,归根到底,都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产生活实践。立足中国是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与气派的根本。立足中国实际,最核心的就是要聚焦中国问题,体现民族性。中国学术,只有扎根在中国的大地上,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才能展现出中国特色的卓然风姿。立足中国实际,还要求我们古为今用,体现继承性。传承优秀传统,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汲取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立足中国实际,还要求我们珍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及其发展的最大“增量”,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进一步夯实这一主体内容,深化已有“增量”的研究,努力形成新的“增量”。立足中国实际,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我们要坚持洋为中用,开门搞研究,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有益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丰富滋养。
始终扣紧创新这个永恒的学术主题。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绝不简单等于古色古香,在现代学术发展的真实场域中,它更应该是当代中国思想和智慧的展示。唯有创新,一种思想文化或学术体系才能随着对新问题的探索求解而不断更新发展,葆有对社会发展的有效解释力和引领力,其所呈现的特色、风格与气派,才会具有生命活力和现实意义。深化学术创新,需要我们切实增强问题意识。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当代中国的建设实践,没有模板可以套用、没有现成教科书可资参考,提出了许多亟需创造性探索回答的大问题、真问题、新问题,这为一切富有创造性的学术驰骋提供了广阔空间。紧紧抓住这些问题,是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提。深化学术创新,需要在关注新问题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问题作出自己的新探索、新解答,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坚持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整体推进。学术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理论、观点方法的综合体,是“道”;学科体系展现着学术体系的内容分类,也是学术研究开展及学术教育传承的组织机制,是“体”;话语体系是由表达、呈现学术体系的概念、范畴等构成的系统,是“言”,三者相互影响、互不可分。学科体系的建设,关键是要进一步增进与社会发展的联系,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使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话语体系的建设,核心任务是要提炼形成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形成中国学术的话语权。有生命力的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背后,是思想,是“道”。因而,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推进,离不开学术体系建设的深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及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学术体系才会更加充实,学科体系才会有内涵、有灵魂,话语体系才会有穿透力和感染力。
把人才建设作为最根本的建设。繁荣学术,人才为本。学术繁荣的根本标志不仅在于出成果,更在于出人才。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积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实施好这一战略,核心是要把人的建设摆到哲学社会科学各类建设的中心位置,既能立足当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又能面向未来加强新人的培养,积极涵育哲学社会科学持续繁荣发展的未来中坚,使各类建设工程真正成为“育人工程”而非“形式工程”。实施好这一战略,要求加快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为解放和发展科研生产力、实现学术创造活力的充分涌流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共产党人的党性与党性修养
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共产党员的党性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体现,也是中国人民优良品质和中华民族美德的体现。因此,每个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都应当讲党性,都必须自觉地加强党性锻炼,增强党性修养。
一、如何理解共产党人的党性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列宁曾对无产阶级政党中的党性问题作过较多的论述。人们在探讨党性问题时,最常引用的是他这样一段话:“严格的党性是阶级斗争高度发展的伴随现象和产物。反过来说,为了进行公开而广泛的阶级斗争,必须发展严格的党性。因此,觉悟的无产阶级的政党——社会民主党,完全应该随时同非党性作斗争,坚持不懈地为建立一个原则坚定的、紧密团结的社会主义工人政党而努力。”(《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72页)列宁还说:“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在对事变做任何估计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在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63页)“党性是高度发展的阶级对立的结果和政治表现。”(《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73页)很显然,列宁所说的党性,主要是指政党的阶级性,强调无产阶级政党要代表本阶级的利益,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从现有的文献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对党性作出明确定义的是刘少奇。1941年6月,他在《人的阶级性》这篇文章中,对何为“党性”作了阐释。他说: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使别人受痛苦”的基础上,是一切剥削者的共同特点。牺牲全人类或大多数人的幸福,把全人类或最大多数人民弄到饥寒交迫与被侮辱的地位,来造成个人或少数人们特殊的权利与特殊的享受,这就是一切剥削者的“高贵”“伟大”与“被人尊敬”的基础,一切剥削者的道德的基础。无产阶级与共产党人与此相反,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使别人同享幸福”的基础上,是在努力于最大多数劳动人民与全人类的解放斗争中来解放自己,来消灭少数人的特殊权利。这是共产党人的高贵、伟大与被人尊敬的基础,也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这就是阶级社会中人们各种不同的阶级特性。他强调:“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就是无产者本质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和修养,是党员本质的改造。”(《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24—225页)
1941年下半年,任弼时在《关于增强党性问题的报告大纲》一文中,对何为共产党员的党性作了这样的概括:“党性的范畴究竟包括些什么,究竟怎样才能锻炼出和培养成坚强的党性呢?就是说,为了增强党性,需要在哪些方面修养和锻炼自己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弄清几个基本前提:一、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无产阶级的利益就是共产党的利益。二、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阶级最高度的阶级觉悟和阶级意识。三、党性是以党员的思想意识、政治观点、言论行动来作标志,来测量的。”(《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1页)
刘少奇和任弼时在论述党性问题时,之所以强调共产党员的党性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是“无产阶级最高度的阶级觉悟和阶级意识”,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由中国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所以,其党员应当具有高度的觉悟、良好的品德和优良的作风。工人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与现代化大生产相联系,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工业化大生产培养了工人阶级的组织纪律性,养成了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由于工人阶级没有生产资料,造就工人阶级没有私有制观念。尽管不可能每个党员都是工人出身,但加入党的组织后就必须实现自身思想意识上的无产阶级化,即具有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工人阶级阶级属性的升华,即将工人阶级与现代化大生产相联系所代表的先进生产力,升华为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信这种理想能够最终实现的坚定信念;将工人阶级现代化大生产所养成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组织纪律性,升华为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自觉遵守党的纪律的意识;将工人阶级所具有的大公无私、集体主义的优秀品质,升华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这种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党既是中国工人阶级、同时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所组成的集合体。这种先进性,不但要求每个共产党员应体现工人阶级的优点,也应体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点。每个共产党员应当自觉认同党的先进性、体现党的先进性、维护党的先进性。共产党员对党的先进性应具有的自觉意识,是对党的性质、党的宗旨、党的纪律的真正认同与自觉遵循,其外在表现是党员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表现为党员的思想、工作、生活作风。共产党员不但应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修养,更应表现出坚定的党性修养。
二、共产党人讲党性的基本要求
从文献梳理的角度看,中共党史上党性一词的广泛使用是1941年开始的。这年1月发生的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过程中国共关系问题上最严重的事件。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局势与对策,总结其中的历史教训。中共中央认为,皖南事变之所以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新四军主要负责人项英(副军长、中共中央东南局书记)“其所领导的党政军内部情况,很少向中央作报告,完全自成风气。对于中央的不尊重,三年中已发展至极不经(正)常的程度。”因此,“必须估计到游击战争环境,即在今后仍有可能产生如象张国焘或项英这类人物,因此加重了全党特别是军队中干部与党员的党性教育与党性学习,决不可轻视这个绝大的问题”。(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页,第33—34页)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向全党提出加强党性教育的问题。
同年7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党性问题的文件。该决定列举了当时党内在党性问题上存在的各种表现,如在政治上自由行动,不请示中央或上级意见,不尊重中央及上级的决定;在组织上自成系统,自成局面,强调独立活动,反对集中领导,实行家长统制,只要下面服从纪律,而自己可以不遵守,多数人通过的决议可以不服从,打击别人,抬高自己,在干部政策上毫无原则,随便提拔,随便打击,甚至进行派别活动;在思想意识上,一切从个人出发,一切都表现个人,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自高自大,自命不凡,不实事求是地了解具体情况,不肯埋头苦干,不与群众真正密切联系等。文件指出,为了纠正上述违反党性的倾向,必须在党内更加强调全党的统一性、集中性和服从中央领导的重要性;更严格地检查一切决议决定之执行,坚决肃清阳奉阴违的两面性的现象;在全党加强纪律的教育,严格遵守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基本原则;运用自我批评的武器和加强学习的方法,来实现对于广大党员的改造;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必须参加党的组织生活,虚心听取党员群众对于自己的批评,增强自己党性的锻炼。
这个文件中共中央原本决定由任弼时同志负责起草,但当时任弼时同志正负责筹备党的七大,工作任务很重,后来改由王稼祥同志起草,但任弼时同志始终惦记着中央交给的任务,因而在1941年下半年撰写了前文提到的《关于增强党性问题的报告大纲》,其中提出测量一个共产党员是否讲党性,有如下标志:第一,要深刻地认识和了解无产阶级的利益是党的最高利益,应该用无限的忠实性和坚定性为这个利益服务,并且要使得为党的利益服务的精神完全是出自于觉悟性、自动性和积极性。第二,理解和掌握马列主义,以及党的政策和策略,要灵活地、切乎实际地去运用马列主义。第三,与个人主义、英雄主义、无组织状态、独立主义、反集中的分散主义等违反党性的倾向作斗争,把个人的利益服从于全党的利益,把党的利益放得高于一切,为党的统一,为党的团结而斗争。第四,要遵守党的统一的纪律。第五,要与群众建立真正的密切的联系。(《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5页)
延安整风开启了党性教育的新途径。自延安整风以来,党的历届主要领导人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过党性问题,强调加强党性的重要性。毛泽东指出:“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他还说:“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一种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毛泽东认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一个共产党员讲党性的最基本要求。
在“文化大革命”中,党的建设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党内一些人严重违背党性,大搞派性。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时,邓小平一再强调,共产党人不能搞派性,而要讲党性。他指出:“我们现在对于人们的思想状况、政治状况比较清楚,能够看出来哪些人是拥护党的路线的,哪些人是不搞派性、讲党性的。党性也包括联系群众、艰苦朴素、实事求是等等。选干部,标准有好多条,主要是两条,一条是拥护三中全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一条是讲党性,不搞派性。”(《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92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增强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江泽民同志认为,要强调自觉地刻苦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模范,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做遵守纪律、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模范,做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忠于职守的模范,做反对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模范。(《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90页)
胡锦涛同志指出,领导干部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坚持继承光荣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坚持加强个人修养和接受教育监督相统一,做到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50—851页)
习近平同志指出,坚强的党性,是成为高素质领导干部的首要条件。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理论修养,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要加强政治修养,增强政治信念的坚定性、政治立场的原则性、政治鉴别的敏锐性、政治忠诚的可靠性;要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锤炼道德意志、提升道德境界;要加强纪律修养,增强纪律观念,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政令畅通;要加强作风修养,做到执政为民有新举措、求真务实有新要求、廉洁从政有新成效。(《领导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提高综合素质》,《人民日报》2009年3月2日,第2版)
毫无疑问,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包含着广泛的内容。党章规定的党员必须履行的八项义务,其实也是对党员党性八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衡量一个共产党员是否讲党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但至少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是否理想信念坚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否能够真正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否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总之,讲党性,就是党要求做的坚决贯彻执行,党不允许做的自觉远离,最根本的是与党同心同德,共产党员要姓“党”。
共产党员必须讲党性,但并不等于抹煞党员的个性,抑制党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这个问题,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的口头政治报告中,曾作了详尽的论述。他指出:“讲到个性与党性,党性就是普遍性,个性就是特殊性。”“不能设想我们党有党性,而每个党员没有个性,都是木头,一百二十万党员就是一百二十万块木头。……不要使我们的党员成了纸糊泥塑的人,什么都是一样的,那就不好了。其实人有各种各样的,只要他服从党纲、党章、党的决议,在这个大原则下,大家发挥能力就行了。讲清楚这一点,对于党的进步,对于全体党员积极性的发挥是会有好处的。”(《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0、416页)
在处理党性与个性的关系上,每个共产党员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党的原则、纪律面前,要毫不犹豫地讲党性;在人民的利益、党的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必须坚持人民利益、党的利益至上。同时,讲党性并非否定个性,而是要求在遵守党章、服从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的前提下,尊重每个党员的个性和党章赋予的权利,充分发挥党员的主动性、创造性。
三、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
近年来,由于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和艰苦复杂环境的考验,一些党员在党性问题上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理想信念不坚定,甚至不信马列信鬼神,是非观念模糊;追求个人利益至上,违背党的宗旨和纪律;拉关系、找靠山、搞小圈子,个人凌驾于组织和群众之上;为了所谓政绩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不惜劳民伤财;丢掉了艰苦奋斗的传统,严重脱离群众;把制度当摆设,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谋取私利等。这些问题说明,一些党员的行为已严重背离了党性要求。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增强广大共产党员的党性,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当下,尤其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提高广大党员的自觉意识。
1.坚定理想信念。一个党员是否讲党性,表现出来的是言论、是行动,是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但起决定作用的是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共产党人是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党的最高纲领,自党成立的那天起就已明确:要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但在不同的历史时间,党又都确定具体的奋斗目标,即最低纲领。党章指出:党在现阶段的战略目标是,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因此,必须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就是党在现阶段的最低纲领。
早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初,毛泽东就强调:“在中国,任何踏实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同时具有现时实际与将来远大理想两种责任的。并且应该懂得:只有现时的实际任务获得尽可能彻底的完成,才能有根据有基础地发展到将来的远大理想的那个阶段去。所谓将来的远大理想,就是共产主义,这是人类最美满的社会制度”。(《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893页)这就非常明确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现时的实际任务与将来远大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当下,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好,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与自信。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做到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坚定理想信念,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利器来武装自我,加强理论学习,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不断强精神之气,固思想之元。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做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追求者,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信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实践行者。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从而就能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就能树立大局观念,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
2.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共产党员讲党性,必须自觉遵循这条思想路线。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践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习近平中央党校十九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年版,第276页)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如果并不是因为一时不了解情况而犯错误,而是为了个人的名誉地位,为了个人利益,有意夸张成绩,隐瞒缺点,掩盖错误,甚至故意弄虚作假,瞒上欺下,这不止是党性不纯的表现,而是丧失了党性。因此,“必须把树立实事求是的作风,作为加强党性的第一个标准。”(《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7页)敢不敢坚持实事求是,考验着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始终是领导干部党性纯不纯、强不强的一个重要体现。要做到实事求是,不仅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还必须有公而忘私和不计个人得失的品格。
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要了解客观实际,就必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把客观存在的事实搞清楚,把事物的内部和外部联系弄明白,从中找出能够解决问题、符合群众要求的办法来。所以,调查研究是从实际出发的中心一环。要真正做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更没有决策权。
3.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能否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与群众建立密切的联系,自觉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检验一个共产党员是否讲党性的标准之一。
对于党性与人民性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共产党员是来自各个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是劳动人民中的普通一员。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
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共产党员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要时刻将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特别是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去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共产党人无论是想问题、搞研究,还是作决策、办事情,都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而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66页)
4.守纪律讲规矩。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的几十名成员,发展到今天的8700多万党员,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党历来十分重视纪律建设。习近平同志指出:“组织纪律性是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加强组织纪律性必须增强党性。”(《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66页)能否守纪律、讲规矩,特别是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也是衡量一个共产党员是否具有党性的重要标志。
对共产党员来说,守规矩无疑首先要遵守党章。入党誓词中便有“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的内容,即是说,拥护党纲、遵守党章,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起码条件,也是加入党组织时的承诺,更是党性的重要体现。因此,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同时也要自觉地学习党内法规,学习宪法法律,形成对法纪的敬畏,树立法治意识、制度意识、纪律意识,做到懂法纪、讲规矩,知敬畏、存戒惧。
注重和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是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坚定加强党性的自觉性,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真正做到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作者罗平汉,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